以下内容来源:观海新闻
11月16日,青岛农业大学主办,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等联合承办的第一届特种食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大会以“融合创新・科技赋能・产业提质”为主题,吸引了10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150余家企业的800余人参加。会议设置院士论坛、特邀报告、分论坛、对接会等环节,旨在推动特种食品研发,加快特种食品的产业化。

观点碰撞,推动特种食品创新研发
特种食品是特殊环境下守护营养健康的重要屏障。特种食品的科技创新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能力、民生保障能力和产业竞争实力。
当前,推动特种食品创新发展已成为时代命题。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潘军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大会坚持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导向,旨在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围绕特殊环境营养需求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向生产一线。他期待与相关企业共同完善合作链条,推动特种食品研发应用升级延伸,培养更多“懂技术、善创新、接地气”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研究院自2019年成立以来,持续推动特种食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不断强化产业引领。”江南大学原副校长、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理事长顾正彪表示。本次大会为市场碰撞、智慧交流、资源对接提供了契机,为特种食品产业发展开辟新路径。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也将持续发挥优势,与各方携手并进,为特种食品转型升级贡献智慧与力量。
特种食品作为适应特定应用场景和守护特定人群健康的“精准营养密码”,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的实施和人民福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任发政表示,近年来我国特种食品实现长足发展,但部分高端技术仍存在“卡脖子”问题,需要组建跨学科、跨企业创新联合体,在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需要推动标准体系再升级,完善特种食品安全性评估、功效性验证等标准;需要深化产业协同促转型,加速实验室成果向生产线转化,培育健康消费市场。
院士论坛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孙宝国以《大食物观与食品创新》为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学谢明勇以《功能食品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为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金征宇以《食养智慧驱动下的“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升级与发展》为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薛长湖以《食品源外泌体提取及应用浅探》为题分别做了学术报告。特邀报告环节,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编委王小波以《特种食品产业特色发展中的大健康逻辑——以药食同源为例》为题,逢时(青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以成以《产学研协同创新,聚焦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核心技术突破》为题做了分享交流。

产学研联动,加快特种食品产业升级
推动特种食品的研发与应用需要产教融合、校企联动。活动现场,青岛农业大学与逢时(青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鑫复盛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惠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天祥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元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民生集团有限公司、尚好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签约,加强科技为农领域合作,服务青岛乡村振兴。

活动现场的企业特种食品展,成为学校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交流的重要平台。逢时科技展出的各类产品引起了众多参会人员的关注。逢时科技是一家创新型海洋科技企业,聚焦以南极磷虾为主的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积极响应“产业报国,科技兴国”号召,以“海洋科技,医学营养”为战略方向,致力于为用户创造高品质的健康生活。“企业自创立之初,就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既能自主研发,也能博采众长。我们自主研发方面累计获得知识产权49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逢时(青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晶表示。该企业也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聚焦南极磷虾全值利用,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坚—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在特种食品领域,逢时科技与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合作启动了南极磷虾特种功能食品项目,输出特殊人群在特定环境下的精准营养解决方案,以满足特殊人群对耐力、应变力和判断力的提升需求;在海洋功能食品领域,逢时科技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共建“海洋功能食品创新联合研究中心”,聚焦功能脂质、活性肽等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应用。
本次大会为期两天。会议期间同期举行“未来食品与智能制造”“特殊环境食品需求与精准营养”“药食同源食品开发”“食品安全绿色防控与检测”等四个分论坛;举办特种食品产业发展及技术需求对接研讨会,集中呈现企业前沿产品,为供需对接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举办科技赋能青岛企业技术需求对接路演活动,聚焦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和食品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依托国内一流高校院所食品学科优势,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